5月 09, 2009

1、2、3、2、3、4、3、4、5、4、5、6……前500個數的和是多少?

看到報紙報導,1、2、3、2、3、4、3、4、5、4、5、6……前500個數的和是多少?這是一道小學奧數題,可鼎鼎有名的數學家也沒能一下子解出答案。菲爾茨獎得主安德列‧奧昆科夫來到南京大學,對中國小學生拼命學奧數感到十分不解,他本人就從來沒有參加過這類數學競賽。而那些太難、太刁鑽的題目,很可能傷害了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奧昆科夫是俄羅斯數家,2006年獲得最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菲爾茨獎。這個獎項的獲獎難度甚至超越了諾貝爾獎,從1936年到2006年僅有50人獲得,也有人將它譽為數學中的“諾貝爾獎”。


令安德列‧奧昆科夫十分不解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以下點:如今家長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有問題,再加上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孩子便成了無辜的受害者。我家隔壁就有一個小孩,有天有個數學老師突然告訴他,“你有很高的數學天賦,所以我推薦你去奧數學校學習。”當時小孩聽了還以為是得到了什麼榮譽似的,高興得不得了。結果奧數學得不怎麼樣,後來還一度影響了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以致現在聽到“數學”這兩個字就心驚膽戰。比較諷刺的倒是,他從沒進過什麼語文培訓班,但文科可是比理科學得要好不少。這絕不是個例,現在的一些家長說來也真是可笑。自己不喜歡彈鋼琴,卻逼著孩子談鋼琴;自己不喜歡學數學,卻逼著孩子學數學,真是讓人汗顏。

當然他們的心態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一些家長從小受教育不夠,工作後發現沒有多才多藝的才能的確是一種重大的缺失,所以他們就如此心切地希望孩子能夠在他們有能力承擔經費的情況下學習更多的東西。但是他們似乎都弄錯了一點,這個世界上哪有這麼多天才啊。如果有,那就不叫天才了。學習這東西雖說離不開後天的努力,但是也很注重天分。在某一個領域有天賦已經很厲害了,怎麼還能樣樣精通,那不就是傳說中的全才了嘛。如果真有那種人,我想我會立即跟他要簽名的。不過有的家長本來是不想讓孩子去學,但是看到鄰居親戚朋友都參加了這些所謂的興趣班,結果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啊。於是他們也來不及想這麼多了,趕緊就給孩子報了名。

新聞中的安德列‧奧昆科夫也表示,他從未參加過所謂的奧數比賽。他學習數學純粹是因為興趣。“做太難的題目反而會傷害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認為他說得很實在,也很有道理。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經典名言,但許多人只是說說算了,並沒有領悟其意思。當然,有“其父必有其子”,許多孩子或許上那些所謂的興趣班也只是上上而已,而沒有真正聽懂老師在課堂上教授些什麼。

1 意見:

RLoxss 提到...

是啊,興趣才最大動力。

張貼留言